广传中国大地的北海道水稻栽培技术 ~洋财神 原正市~
“原先生一来大家就能发家致富”,“我想向原先生学习‘幸福苗’的栽培方法”。出生于北海道岩见泽市的原正市(Hara Shoichi)先生才开始向中国传授北海道的水稻栽培技术不久,全中国便响起了这样的呼声。备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原先生在中国被称为“洋财神”,大家将这个日本人比喻成可以带来富足的财神爷。原正市先生成为了北海道与中国友好往来史上不可不提的人物之一。
寒冷地带的水稻栽培技术传遍中国大地
原正市先生于1917年出生在岩见泽市的一户农家。北海道政府的公务员工作结束以后,他便开始在北海道农业合作组合中央会负责农业工作。1979年,原先生作为农业考察团副团长第一次到访了中国。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后的中国农村景象让原正市先生久久不能平静。曾常年在北海道从事耐寒大米品种改良研究的原先生想到“只要稍加一点儿技术指导,中国的大米产量一定会得到提高”。1982年退休后的原正市先生以64岁高龄参加了北海道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中国派遣团,从此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铺洒到了中国水稻栽培技术指导上,一干就是21年,直到85岁辞世前夕(2002年)。这期间,他以志愿者的身份63次往返于中日之间,到访了黑龙江省等25个省151个县。
当时中国水稻种植的主流方法是直接在水田里育秧的“直播法”,而原正市先生所传授的是日本代代相传的“旱育秧移植法”,就是先在温室中培育秧苗再将其移种到水田中。最初进行指导的地区是位于寒冷地带的黑龙江省,在那里,原先生将大米产量一举提高了14倍。从此,他的指导范围不断扩大,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不要说北京等华北地区,就连华中地区和处于亚热带的广东省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最后甚至延伸到了海南岛。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有一半以上都应用了这一先进技术,令大米产量每年增加1300万吨以上。
信赖互通的心灵、专业切实的技术
虽然身为技术专家,但原正市先生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在中国老百姓中深受尊敬和爱戴。
1979年原正市先生第一次到访中国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幕:为了确认土壤状况,他想都没想就脱掉了鞋、光着脚进到水田里,顾不上一身的泥水,弯下腰从水田中捞起土壤仔细观察了起来。这场景深深震撼了远远围观的农民们:“这个人是真正的农业指导员”,“他是货真价实的技术员”。随后,考察团所到之处都流传起原正市的佳话。
而在中国进行水稻栽培指导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让原正市先生感动的事情,同样流传至今。原先生最初到访中国的那个年代,每周只能发放3次大米,物资十分稀缺。有一天,当原先生结束考察后,一位中国的陪同人员为他准备了洗脚水,并递过来一条崭新的白毛巾。虽然房间里灯光昏暗,但雪白的毛巾却显得格外耀眼。原先生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永远都忘不了那盆热水的温度。虽说已经进入夏天,但水温调得刚刚好。那盆热水冲破了语言的局限,让我们心灵相通了”。这段小插曲打动了原老的心,也成为他倾尽心血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的最初动力。
来自日本的 “洋财神”
在原正市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在全中国高速普及、大米产量不断提高。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原先生,也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
1992年,原正市先生获得了“中国国家友谊奖”。该奖项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同年,李鹏总理还亲自向他颁发了总理荣誉证书。1996年,他又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8年11月,首次访日的江泽民主席在会见天皇和皇后陛下并出席中日首脑会谈后,特地访问了北海道,亲切会见了那些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日本农业专家们。这其中就包括传授水稻技术的原正市先生。
“我教授的栽培方法能够在短短几年内传遍中国南北,还要归功于中国人民。我已经81岁了,还能这么健康就是因为想要看到中国人民喜悦的笑脸。”在见到江泽民主席时原先生这样说道。身材高大的江泽民主席和个子不高的原正市先生脸上泛着欣喜的微笑,紧紧地握住了彼此的手。
札幌市的岛田百合女士于1999年通过收集并整理原先生保存的大量访华记录以及原先生的口述,将他在中国的辛勤奋斗以及那些感人的故事编辑出版,《洋财神原正市》一书由此问世。后来,原先生的生前故知王虎(曾就职于中国外国专家局)于2009年将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并以《待到稻花飘香时》作为书名出版。中文书名表达了中国农民期盼稻花飘香的季节到来的热切心情。
2009年,在中国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来自中国国务院和北京大学等的46名权威人士评选出了“10位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原正市先生与提倡并在中国普及了“一村一品运动”的日本大分县平松守彦知事共同入选。
继承原正市先生的思想
2012年10月,中国天津农学院科技处处长崔晶教授到访了北海道旭川市。他是水稻食味育种、食味评价及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专家,也是天津市与东京大学合作项目的成员之一。“过去的课题是如何增产,现在我们的工作是研究如何让人民吃上好吃的大米”。这位面对水稻课题侃侃而谈的崔教授,正是当年原正市先生的随行翻译。崔晶毕业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农业学校,第一次见到原先生是在1983年前后原先生的一次演讲会上。1960年出生的崔教授与原先生年龄相差43岁,但是原先生不仅仅是把他当做翻译,更把他当做有着相同志向的农业研究者和好搭档。
提起原先生,崔教授这样说:“中国北方的技术员和农户都记得原先生。其实在来中国进行指导最初的1、2年里,大家都半信半疑,觉得他这方法行得通吗?那时候并没有对技术指导抱有太大的期望,但是随着产量的提高,老百姓渐渐开始认同了。‘朝着目标一往无前,直到最终取得成果’的‘原正市精神’也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日本农业技术人员的认真和对工作的执着。”
原先生与崔教授的交流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在崔晶留学日本期间,原本不能喝酒的原先生曾邀他一起酌饮。崔晶毕业后,原先生还一直支持他在天津的稻米培育工作。2002年春天,来到天津访问的原先生提出,希望将天津的丁香花和碧桃种到北海道。为了达成原老这个心愿,崔教授四处奔走,终于将丁香花和碧桃的树苗送到了岩见泽市。2002年10月19日,岩见泽日中友好协会亲手植下了树苗。而一直等待着树苗到来的原正市先生,仿佛就是为了见证那一幕,就在植树当天,于岩见泽市内的医院与世长辞。
听到原先生去世的消息后,崔教授于第二年来到了岩见泽市。在盛开的碧桃树前,崔教授回忆起原先生一生的中国缘,不由得感慨:“原先生留下的水稻栽培技术以及中日之间的友谊,不光在今天,今后也要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随后,他来到枝叶仍显细嫩的丁香树和碧桃树跟前,亲手为这两株在北海道生根发芽的新生命浇足了水。
《水稻栽培技术指导状况(包括1979年的技术交流)》
○1982年4月至2002年6月(访华次数63次、在华天数1823天)
○到访地区: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中的30个地区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天津市、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江西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香港